| 江南民间发绣-人文社科处 - 嘉兴大学

社科成果

    社科成果

    网站首页 > 正文

    成果| 江南民间发绣

    来源 :       作者 :      时间 : 2024-06-11

    《江南民间发绣》

    作者:陈淑聪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5

    摘要

    发绣,又称生命符号的艺术,是以发代线、用绸或绢作载体而绣制的工艺品。本书对江南民间发绣艺术进行了全面梳理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出发,深刻把握江南民间发绣艺术的文化内涵、表现题材、艺术特征、发展演变、工艺制作等,内容全面,图文并茂,使江南民间发绣艺术风采尽展眼前,以期为江南民间发绣艺术的传承保护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与指导。

    成果基本情况

    本书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一般项目的资助下完成。发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蕴,它既是女红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文化资源的载体。本书的出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艺术是一个完善和补充作用,也可为地方文化部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参考。

    成果主要内容

    本书从历史溯源、艺术特色、工艺制作、传承创新等方面入手对江南民间发绣艺术进行了探索研究。其中,本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出发,重点探讨了江南民间发绣的表现题材与艺术特征、发绣艺术的传承创新之路径。

    发绣从唐朝开始出现,以罗汉像和观音像等宗教题材为主。之后在各个朝代不断地发展。宋代,发绣作品从民间引入宫廷,成为宫廷用品,这是发绣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至元末明初的时候,发绣题材逐渐变得宽泛且不再局限于人物肖像。发绣的绣制技法也有所创新,走绣、画结合之路。因此,这一时期发绣作品的艺术性得以大大提升。同时,明代佛教日益世俗化,使得观音、达摩、弥勒佛、罗汉等题材的发绣作品仍受世人喜爱。清代发绣主要以人物、佛像题材为主,在色彩、内容和品种上有了深层次的发展,尤其是文人画师的加入,使发绣与画巧妙地结合起来。晚清至民国时期,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战争频繁,发绣技艺人才在此阶段几乎断档,发绣这一艺术奇葩在各地区逐渐衰落下去,但是沈寿的发绣作品《 谦亭》的发现,充实了近代发绣技艺的发展历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绣品题材的选择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主要是描写国家建设、政治人物或突出人民群众生活与精神面貌的作品。21 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发绣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一方面,科技不断发展,纷繁错乱的文化产品涌现出来,发绣艺术没能及时跟进时代的脚步,刺绣技艺和发展模式停滞不前。另一方面,发绣人才凋零,技术传承出现断层,导致发绣整体的发展走向衰落。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护、传承与创造性发展江南民间发绣这一传统工艺一直是发绣行业以及有关部门的重点工作。

    成果的价值和意义

    江南民间发绣艺术的保护工作对加强青年及青少年热爱家乡、热爱地域文化有着直接的教育意义。保护和传承江南民间发绣艺术,对促进江南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均衡发展以及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事业的伟大传承有着特殊的意义。

     

    作者简介

    陈淑聪,浙江温州永嘉人,嘉兴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理论与实践、民间刺绣艺术研究。主持教育部项目2项,市厅级项目多项,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著有《江南民间刺绣》《毛衫设计基础》《服装设计与创意》《江南民间发绣》。



    常用信息

    嘉兴大学银行开户信息

     户       名:嘉兴学院

     账       号:1204068009049001258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嘉兴秀洲支行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330000470009050B

    组织机构代码

    47000905-0


    地址:嘉兴市广穹路899号    邮编:314001    © Copyright 2013 - 2022 嘉兴大学人文社科处     浙ICP备12033620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604号     技术支持:亿校云

    Baidu
    map